19世紀前半,鴉片戰爭前後歐洲對東亞各國除了關注貿易、外交,也日益關注學術方面的內容。雖然人數極其有限,當時已有一些學者自覺到,為了理解亞洲歷史、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必須學習亞洲各國語言、並且根據近代學術方法來研究東洋的文獻。不久,他們在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就逐漸建構起歐洲亞洲學的基礎。他們沿襲16世紀在日本活躍的傳教士們與17世紀入華傳教士們的學術成果,並且根據散布歐洲各國的業餘研究者和學者,以及19世紀以來修道派傳道士、傳教士的報告與研究成果,編輯出版學習中國文言文、白話文、日文所需的教科書、辭典和參考書。另外,在高等教育層級的組織方面,他們開設了專門講座,並為亞洲、特別是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刺激。此外,也創設學術性團體,藉由舉辦學會來增進學者間的交流,並開拓各式研究主題。在荷蘭,首任日本學教授於1855年就任,不久後在法國也開設了日本學講座。在當時,比起專注於一個語言或一項文化,更傾向於橫跨複數研究領域、把廣泛領域納入視野的研究。在本講座中,將同時關照幾乎平行發展之中國研究的形成,在追溯日本學這門學問的形成與成熟的同時,也評價主要的學派及學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