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局勢的轉變與安倍經濟學的影響 |
【專題演講】 |
講 題:日本經濟的立足點(日本経済の立ち位置)
發表人:下谷政弘(福井縣立大學校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主持人:蘇顯揚(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研究員)
演講摘要:
從泡沫經濟崩壞後歷經低迷的日本經濟,現在在全球或東亞之中,究竟站在什麼樣的地位?「安倍經濟學」究竟是否有效?
從戰前開始的歷史跨距中考察,可發現日本長時間在東亞享受著「獨占勝利」的果實。但是,現在「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過去支撐成長的要因已經發揮不了作用,泡沫經濟崩壞後產生莫大的環境變化。日本在「失去的20年」中雖進行了許多構造改革,但依然沒有找到成長要因。由於少子高齡化問題使國內的市場縮小,生產年齡人口的減少問題加速,也加深了地方經濟的疲乏。日本經濟社會的安定性取決於厚實的「中間層」,然而今日卻正因非正規勞工派遣工等約聘員工的增加(擴大差距)而不斷地受到腐蝕。
藉由安倍經濟學放出的「3支箭」,重新找回了過去「成長的時代」。但是,自從今年4月增加消費稅,其計畫越見失控。今後的日本經濟必須以累積至今的高技術力為資本,透過產業升級和新領域,以技術立國為目標來發展,並進一步地致力於地方分權或地方經濟的活性化。
另外,「安倍經濟學」還有一把隱藏的第4支箭,那就是名為「重整戰後建立的制度(修正憲法)」的危險之箭。日本作為東亞的一員,未來成為能讓鄰近諸國尊敬的國家,正是今後日本經濟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
|
【議題一:安倍經濟學的機會與挑戰】 |
主持人:溫蓓章(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所研究員)
講 題:安倍經濟學的挑戰
發表人:蘇顯揚(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研究員)
演講摘要:
日本經濟自從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已經「迷失了20年」,1991年至2012年之間的平均實質GDP成長率只有0.9%,因此被稱為「零成長的年代」。2012年12月26日曾經被稱之為「見過地獄的男人」的安倍晋三再度當選日本首相,他提出大型金融財政措施「通貨再膨脹政策(Reflation Policy)」來提振經濟,相關金融、財政、成長戰略也被稱之為「安倍經濟(Abenomics)」。安倍經濟學執行1年多來,透過日圓貶值、股價上漲的「資產效果」縮小了GDP缺口,也讓消費者物價轉為正成長。但是反對安倍經濟學人士則認為安倍經濟學是虛構的,只是造成民眾的「投機期待」,對實體經濟的拉抬效果有限。儘管如此,大部分人士同意,唯有進行日本經濟結構改革,才能擺脫日本經濟長期以來的不景氣。
日本經濟「迷失20年」絕不是景氣循環現象而已,產業新陳代謝機能的停滯導致總要素生產力(TFP)下跌是主要因素。安倍經濟學短期透過「異次元」金融寬鬆措施、長期透過新成長戰略,進行「體制的改革(Regime Change)」,它牽涉到既得利益團體政治勢力的反撲,也面臨傳統、文化、思維的衝擊。
未來日本經濟走向的觀察重點,除了安倍政權能否長期執政外,主要還是在於法規鬆綁、成長戰略的實施是否確實,法人稅率是否調降,企業的新陳代謝機能是否改善,還有最重要的是通貨緊縮現象不再、勞工薪資調漲以及企業資金融通能否成長等。反對安倍經濟學的學者專家大都對金融、財政政策多所批評,但是對成長戰略倒是一致認為日本的結構改革措施絕對有其必要性。這可能也是安倍經濟學成功最重要的憑藉所在。
講 題:安倍經濟學對日韓中小企業的影響―以中小企業的海外擴張為中心―
發表人:黃完晟(九州產業大學教授)
發表摘要:
本報告主要以進軍海外的日韓中小企業為主體,討論安倍經濟學對日韓中小企業的影響。
本報告問題意識是,從根本來說,之所以會選擇此主題的契機,是全球化時代讓中小企業開始有重大變革。而以長年來看,今後日本中小企業的企業數、員工數、生產額、附加價值等預估將會減少,同時也預測會出現量化減少。日本史上首次出現這種狀況,至今為止韓國中小企業,雖然顯示出現量化增加,但成長率亦開始鈍化,預估會發展至與日本類似的狀況。
另外,日韓兩國進軍海外的中小企業急速增加,其影響越見強大,也長年視產業空洞化。其中,中小企業中,不乏企業出現了全球化的發展,例如宜得利、Uniqlo、(IKEA)等企業,進一步,從家具產業來看,全球約200間知名企業佔據了大部分的需求,而這傾向變得越來越強。總之,地區或一國家中的部分企業壟斷市場的傾向越來越強,因此,中小企業型產業中的企業間關係等,成立了與以前大相逕庭的「新體制」。
以前研究中小企業與全球化的關係,留意的是該如何抓住某種東西。也就是說,在掌握全球化的本質(市場擴大)和中小企業的本質(資源不足下,以社長實力來充實經營)後,仍需正視現實。在提示理論性的框架後,我們還要思考該如何描繪現狀與展望的問題。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夠確實。
本報告從以下4點來進行討論。①該如何看待中小企業全球化及市場擴大的要點並進軍海外?應透過企業的成長、知名企業及全球企業的成長,試著突破以前的中小企業經營框架?亦或應為維持中小企業的本質而進軍海外?②進軍海外後,在擴大經營規模、企業競爭力的地位變化、企業間的關係、交易關係的變化等,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③進軍海外的中小企業本身在戰略、工作的增加與變化、以及組織中,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④當中小企業進軍海外,在本國和進軍地點中,該產業與該進軍地區的經濟會出現什麼樣的影響?
首先,本報告針對日韓中小企業的整體情況,透過基本的統計凸顯出兩國中小企業的問題焦點所在。此時發現,會出現莫大影響的是中小企業進軍海外一事。再來,探討中小企業海外進軍的實際情況,藉由政府機關的調查資料、統計等,並描繪出其急速增加。進一步地,為求有系統地理解,將會嘗試進行理論化、類型化。如此一來,將能容易地定位並理解個別進軍海外的中小企業之具體狀況。
最後,將統計與理論基礎結合,並從上述4種視角中分析,舉出具體事例,討論中小企業的全球化將從什麼樣的位置出發?會帶著什麼樣的極限發展?以及今後會如何發展?
從結論來說,日本中小企業在安倍經濟學下,將會開始持續減少企業數等,進行發展全球化、產業空洞化現象、中小企業的兩極分解。總之,中小企業將開始出現重大變革。對此,韓國中小企業在安倍經濟學影響下,雖然在出口至日本以及在第3國與日本製品競爭時,會陷入不利的狀態,但如何克服類似日本中小企業的「韓國中小企業的構造性問題」這點,才是最大的課題。另外,新興國家,中小企業將會急速地成長。在全球化之中,中小企業該如何掌握並因應,應為中小企業的新課題。
講 題:從日本東協經濟關係看安倍新經濟政策的國際發展戰略
發表人:任耀庭(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
發表摘要:
安倍政府日本經濟再生本部2013年6月14日正式將安倍新經濟政策中俗稱第三支箭的成長戰略更名為「日本再興戰略-JAPAN is BACK」。而規劃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日本再興戰略的三個子戰略,分別為1.以日本產業再生增加僱用為目的的日本產業再興計畫,2.育成未來新產業為目的的戰略市場創造計畫,3.支援日本經濟國際化發展為目的的國際發展戰略。國際發展戰略包括構築戰略性通商關係及運用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FTA/EPA)等擴大國際經濟整合,促進農產品、基礎建設軟硬體、媒體內容(Cool Japan)輸出的官民合作戰略性搭配,以及確保日本經濟成長所需資金人才等的基礎整備。
對日本再興戰略的國際發展子戰略而言,東協不但扮演重要的市場,更是日系企業的成長基地。安倍新內閣成立以來,重要閣員相繼出訪,安倍首相本人至2013年11月19日為止更是遍訪東協的10個加盟國家。安倍及其重要閣員的密集造訪明確顯示安倍新經濟政策中東協的戰略性地位,強化與東協經濟關係是日本再興戰略的重要一環。2012年9月11日日本將釣魚台島嶼國有化後,中國國內反日情緒高漲,抵制日貨的行動持續不斷,中國日系企業的經營也受到嚴重打擊。蹺蹺板策略下,安倍新政府上台即鼓勵並積極協助日本企業強化在東協進行產業分工的投資布局。日本對東協國家的直接投資除了綠地投資(Green field Investment)外,跨國企業併購(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也快速增加,2013年日本對東協國家的企業併購達到99件與9,534億日圓,是1985年以來最高金額與件數。
本文從21世紀以來日本對東協自由貿易協定(FTA/EPA)與海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及要因分析嘗試歸納安倍新經濟政策擘劃日本東協經濟合作關係的脈絡。針對日本與26個經濟體、國家貿易迴歸分析的實證結果證實,日本EPA的貿易效應是對其締約國有貿易創造效果,對非締約國則產生轉向效果。日本EPA締約國為新加坡、墨西哥、馬來西亞、智利、泰國、汶萊、印尼、菲律賓、瑞士、越南、印度、祕魯及日本東協緊密經濟夥伴協定(ASEAN-Japan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JCEP),其中AJCEP締約國為東協的十國。日本13個EPA締約國檢證對象中,東協國家及AJCEP共佔8個,東協對日本貿易在創造效果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影響日本對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協五國全產業直接投資成長的要因探討中,本文證實地理距離、貿易總量及開放性等的經濟貿易相乘因子占39.73%,日本EPA、AJCEP的FTA因子占22.08%,兩國人均GDP的差距及匯率等的經濟發展差距因子占17.11%。證實日本EPA因子促進對東協直接投資的重要性。日本對東協五國全產業直接投資與兩國的GDP乘積、貿易總額、開放性及AJCEP等因素間具有統計顯著性並係數值為正,表示因素力道越強越促進日本的直接投資。而與人均GDP差距及地理距離等因素間具有統計顯著性但係數值為負,表示因素力道越弱越促進日本的直接投資。
|
【議題二:安倍經濟學的影響】 |
主持人:任耀庭(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所長)
講 題:日幣貶值與韓國企業之出口競爭力及東亞製造業的分工網絡
發表人:吳銀澤(育達大學應用日語系主任)
發表摘要:
安倍內閣所提出之安倍經濟學的三個重要經濟政策,分別是「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策略」。由於實施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造成日幣大幅貶值。因為韓國之許多產業與日本為競爭關係,因此日幣大幅貶值,引起了不少對於韓國經濟·產業·企業所帶來影響的關注。
根據韓國銀行(2014)與KIET(2013)的分析,韓元對日幣的外匯變動與韓國出口量的彈力係數估計值在2000年~2014年第二四半期之間為0.156;而2007年至2014年第二四半期之間為0.093。換言之,在2000年~2014年韓元對日幣的外匯匯率下跌10%(韓元升值·日幣貶值)的時候,韓國的出口則減少1.6%;另一方面,在2007年~2014年,則估計減少0.9%,主要是對汽車和鋼鐵產業的出口影響甚大。
根據上述分析,日幣對韓元的外匯匯率變動,造成對韓國出口的增減,比過去日幣貶值時之影響還小,而現在它所影響的產業有所不同亦有限。此現象說明了日幣貶值對韓國企業的影響與以往相異。造成此現象之因素有,出口的相對價格、企業的海外投資、日韓的分工結構和企業的競爭力等。本論文以東亞製造業的國際分工網絡,特別是東亞的貿易結構與主要產業的分工構造,日韓企業的合作與競爭結構來做分析與探討。
講 題:安倍經濟學對日本以及台、韓產業之影響分析
發表人:魏聰哲(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
發表摘要:
日本於1990年遭逢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民間消費不振導致通貨緊縮以及失業率的攀升,進而造成日本經濟成長率長期處於低迷的狀態,所謂日本經濟的「消失的十年」、「消失的二十年」的說法不脛而走。除了長期性因素之外,日本經濟近年也面臨「六重苦」的問題,包括了日圓升值、過高的法人營所稅 、因應自由貿易的腳步落後、勞動規範限制、減碳壓力以及電力不足等。為了解決造成日本經濟低迷的長期性與短期性問題,過去數次自民黨與民主黨內閣皆曾數次介入拋售日圓,希望從解決通貨緊縮問題的方向著手,逐步讓日本經濟復甦,然而卻都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2012年12月26日,以安倍晉三為首相的日本內閣正式成立,開始貫徹無限量貨幣寬鬆的金融政策,透過日圓短期大幅貶值來改善長期通貨緊縮狀態(如以通膨率超過2%為目標等),刺激民間消費,同時大量舉債增加公共投資帶動民間投資,進而促進產業競爭力的復甦;這樣的套裝型經濟政策被稱為「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又進一步衍生為「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其中,安倍內閣特別希望透過本次貨幣寬鬆政策,擺脫過去日圓不合理升值與長期通貨緊縮現狀,並使日本國內企業能在出口競爭力層面上回到與海外企業公平競爭的局面。然而以無限量貨幣寬鬆政策帶動日圓急貶趨勢,或許可促使日本經濟短期呈現活力的狀態,卻也可能造成對其他國家產業出口競爭力之影響。基於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將針對安倍內閣的貨幣寬鬆政策推動歷程與效果進行整理分析,以了解近期日本政府執行貨幣寬鬆政策的策略性基礎;其次,針對此次日圓貶值可能造成的日本國內外產業競爭力消長以及海外日商投資策略變動等議題進行分析,以了解本次貨幣寬鬆政策可能對日本產業帶來之正面或負面之影響;再其次,本研究將針對日本貶值對台、韓產業競爭力之影響進行分析;最後,將歸納上述內容並研析我國產業發展的因應對策。
|
【議題三:安倍經濟學與台日合作策略】 |
主持人:魏聰哲(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所副研究員)
講 題:台日企業合作最前線
發表人:劉仁傑(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教授)
發表摘要:
1990年代以後,日本企業與台灣企業多以中國為舞台開始合作,近年則以台灣獨特的優勢為基礎,並以不一定要在中國活動為前提組成企業合作。舉例來說,增加中國的販賣網站和生產工廠、有效率地量產台灣企業的技術、以及台灣發達的供應商和網路都受到日本企業的矚目。同盟的成功條件之中,日台企業間的信賴關係非常地重要。日台企業合作的歷史淵遠,在中國進行事業合作的日台企業,大多是從以前開始雙方就有長期交流的經驗。但是,近年來引人注目的是,也有許多案例是以前沒有任何協助關係的日台企業。也就是說,日台企業之間具備比較容易構築信賴關係的這種特徵。
除了日本企業與台灣企業合作並在中國擴大製造這種1990年代的構圖,我們更進一步主張透過日本企業和台灣企業的合作,來強化技術力、經營力。本報告以電子工學和工作機械事業的案例為根據,討論日台企業合作的現狀及最近越來越繁盛的幾件對日投資案例。
講 題:東亞新局勢與台日合作展望
發表人:溫蓓章(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所研究員)
發表摘要:
台日合作有其長期的民間基礎。近年因安倍3箭改善日本國內製造環境,以及韓國、中國大陸、東協等東亞新局影響,擠壓台日民間合作意願。但在企業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成長利基的基礎之上,從政府角度觀之,若能搭配既有的國際合作計畫,推動對應的支持性台日合作,將有助於增進產業海外拓展效益。
本文分析近年案例,探討日本政府推動國際合作的3模式,並推演進一步搭配台日合作,形成新型態的雙層合作架構,提出在此架構下的4類台日合作模式與效益。即便受到東亞新局擠壓空間,雙層合作架構下,仍有以下4項驅動因素能夠拉動台日合作:(1)新技術領域之台灣創新產品、(2)醫療照護範疇之台灣企業營運實績、(3)優勢技術下的台商經營能力、以及(4)政府支持的創投與信用保證基金等。本文提倡並期許:台日政府藉由推動新型態的雙層合作,可以提升各自推動國際合作之產業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