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心得分享
單位:臺灣大學文學院日本研究中心
2017日台青少年交流訪日團(JENESYS2017) 參加心得
分享人:蕭瑞展 (園藝系碩三)  

  本次活動是JENESYS 2017青少年訪日團,主題與日本「和食文化」、「食農教育」及「食品安全」相關。這趟訪日團共計三十餘人,全是來自全臺各大專院校師生。全程旅程是從2017年7月12日到7月20日,這九天八夜行程皆安排在東京都、千葉縣與神奈川縣三地,除了聆聽日本政府單位的簡報說明,也實際接觸當地食品加工業,參與農村寄宿的人文及生態體驗,更與日本大學師生交流台日美食的魅力,讓我們深刻了解日本人對食品安全的體制,對食農教育的政策,以及對日本料理的用心。

  臺灣與日本的農產品及食品交流活動相當頻繁,雙方交流以國際貿易主要為主,日本輸出食品加工及和食材料,臺灣則生產亞熱帶、熱帶或日本非當季蔬果供應日本;日本輸出臺灣的農產品僅佔進口總值6%,排名第三,而臺灣輸入日本的農產總額佔出口總值之16%,排名第二。然而,近五年因臺灣黑心食品問題及日本福島核災事件,讓兩地的消費者皆面臨前所未有的食安疑慮。從這次日本政府的演講,我們看到了他們相當嚴格把關食品安全,厚生勞働省(類似衛生福利部)制定食品輻射殘存的容許標準值,農林水産省(類似農業委員會)則支援各地方自治體的檢驗技術、擬定每年農產品檢查品項、頻度及批次,千葉縣農林總合研究中心(類似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負責農產品的檢驗及結果公告。根據以上三個官方單位的統計資料,自2012年起連續四年,千葉、櫪木、群馬、茨城「四縣」產地的食品沒有再因輻射超標被要求限制出貨及停止生産,2016年度日本全國322563件中有461超標者,僅有福島出現超標農產品,其中以野生蔬菜、豬肉及野菇為主。

  關於食品安心層面,日本中央部會的消費者廳 (類似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扮演與民溝通者的角色,定期施測的民意調查有助於了解日本國民對食品安全的安心程度。根據2017年2月民調結果,日本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有65.3%的受訪者會注意産地標籤,顯示有八成日本消費者不再在意輻射問題的食品;針對在意標籤的18.6%日本消費者,對福島、關東的北部三省(栃木、群馬、茨城)分別僅有佔總民調人數之15.1%及4.8%有疑慮,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國內千葉不列入核災區範圍。

  反觀臺灣對日本核災食品的現況,根據2016年1月衛服部「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容許量標準」修法,僅管我國跟日本厚生省所規範各類食品輻射銫134及銫137之容許值標準一致,皆較歐盟及美國的標準更為嚴格,但我國大部分民眾對輻射食安議題仍一知半解,甚至心生畏懼而不敢進口或使用日本輸入臺灣的食品,這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臺灣的食品安全檢驗機制尚未落實。一方面是政府或第三方公認機構的查驗人員或技術的不足,在日本千葉縣政府人員會支援農產品植體採樣,而千葉農林綜合研究中心檢査業務課的15位檢査員負責所有檢查,需處理來自45000戶農家所生産農産品;全臺各縣衛生局只有約500人負責稽核食品,對象有775264戶生産農産品之農家,以及超過6000家食品廠商。另一方面,原因可能來自臺灣政府長期不重視與民眾的食安溝通及風險管理,雖然臺灣與日本的國民性迥異,但是政府理當導入嚴謹的科學數據,試著教育消費者正確的食安概念,並完備良好的食品查驗體制及標章制度,以施政展現政府解決食安的決心與魄力,重建消費者對國內外各類食品選購的「信賴感」及「安心感」。

  近年,日本農業銷售大多主打「笑顔の見える関係(建立看得見農夫笑臉的關係)」與「認證標籤」,生產者或食品加工者願意花更多成本投資在這兩方面,目的是讓消費者取得安全食材,也讓農家與消費者建立信賴感。在JAさがみ農夫市集「わいわい市藤沢店」及道の駅「みんなみの里」,每個農產品及加工品都標示上詳細的生產履歷,這些資訊包括了生產者名字、產地、採收日期,有些還會簡單施農藥或除草紀錄,或者在商品附近擺著農夫真人相片及建議食用方法,這些攤位的農產品也大多貼有認證標籤,如千葉縣的「千葉ブランド」、「千葉エコ」表示生產者減少施肥及減少用藥的友善農業操作的依據。

  臺灣現有的「四章1Q」性質介於日本的JAS標章與地方政府的認證標籤,但實際上因申辦標章成本太高、眾多第三方查核標章、生產者與消費者對既有標章不信任,導致近十年來農產品標籤的效力及使用頻度每況愈下,這標章形同虛設不易出現在傳統市集及假日農夫市集。農委會109年度目標政策報告指出,2020年起全國學校團膳及國軍給食需使用2章的有機或TGAP農產品,我樂觀其成這些農產品標章的整合,但要注意整合的時間匆促,高效率的日本政府也需要花五年才整合JAS標章,故建議我國政府應建置更有效率的「產地儲運中心」,並改由儲運業者負責這些農產品的倉儲成本及行銷成本,生產者只需專司「適季節、適地方、適作物」的生產操作。

  十多年前,日本當局意識到「食育」的重要性,自二戰後民間出現貧窮饑饉及營養均衡狀況,近年又隨著日本國民外食化及簡便化進展、對稻米和蔬菜攝取減少,農林水産省及文部科學省(類似教育部與科技部)推行「食育」,包括了「食農教育」與「農業體驗」兩大層面。日本已於2005年6月通過「食育基本法」,以農林水産大臣為首,2016年開始推動「第3期食育推進基本計畫」。另一方面,文部科學省於2005年起施行「栄養教諭制度」,每550人配置一位營養教員,安排營養師成為學校教師,在2015年全日本中小學有12074位学校栄養職員負責,栄養教諭僅有5428位,但目前這兩類教師數量仍有不足,但大部分學校可提供中小學學童完善的營養健康教育課程。

  原本,我以為文科省可能有類似臺灣各地方教育局的營養午餐規定,分成有機餐食日、吉園圃餐食日、素食日,實際上它未強制「學校給食」使用有機或無毒的食材,頂多只推廣使用國產或「地産地消」農産品。順帶一提,臺灣大學生傳系出身的蔡培慧女士,以立法委員身分正積極草擬「食農教育基本法」,或許可讓臺灣未來的農畜產品產銷鏈更加透明化、具追溯性。反倒是現階段臺灣政府正努力推廣友善農業,除了農委會要鼓勵團膳業者及餐飲業者使用在地食材,教育部也應該結合中小學的自然科、社會科、健康課、家政課的資源提倡食農教育,可以仿效日本政府對學生在校「和食文化」的推動與傳承,教導學生食品、農業、環境之間的關聯性及重要性,而不是農委會總以補助政策、平抑菜價或賤價收購菜金菜土生鮮蔬果,一直給予大眾農產品是平庸低價快銷品的負面觀感。

  「農業體驗」也是「食育」的一環,距離東京市區兩小時車程的千葉縣鴨川市的大山千枚田最具代表性,當地的農村再興是採用農村生物多樣性、農地保全、農村活化性三生三榮策略。二十年前,嶺岡山系的大山千枚田如同其他日本「中山間」的農村狀況,出現鄉村人口密度降低、高齡化、廢耕地增加三大問題,而在1997年保存會成立後,開始一系列活化在地農村的活動。大眾開始支持開發在地特色的「綠色農村旅遊」或「藍色漁村旅遊」,隨後發展成為解決農村發展的問題的遊憩模式,而非以都會區需求設計旅遊行程。大山千枚田的主要客源為千葉縣本地旅客占約60%,來自東京都有20%,剩下為外地旅客。

  目前,大山千枚田保存會推出各類教育性的體驗活動,如梯田認養制度、作物生產信託制度,甚至結合當地的文化與工藝,安排了傳統木屋、織物藍染、味噌、花壽司的製作。此外,15坪左右的大山梯田俱樂部已成為自製手工料理、腳踏車隊、自然教育展示的休息交流站,同時鄰近農家提供的「農家民泊」及「農業體驗」,讓都會區居民來到「中山間」鄉村地區,真正下田體驗各種農事生活,希望把「食」與「農」概念串連在一起,達成農水省所重視的「食育」目的,現階段有當地有三分之二梯田是由東京都會區的居民所認養。大山千枚田的環境生態保育方面,根據橫濱出身淺田大輔先生的觀察與紀錄,大學時期開始比較廢耕水田及復耕棚田的差異,發現近年農村復興對生態保育的成果顯著,擁有直翅目及蛙類的大量族群,梯田水田的復耕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近幾年開辦大人和小孩都能參與的生態旅遊行程,包括田埔觀察會和山賊體驗,我們已經很難想像這地方在昭和時代曾為日本畜牧首開地廢耕,以及隨後次生林出現、梯田水田的荒廢情形。

  我感到榮幸能代表臺灣及臺灣大學參與這次JENESYS 2017訪日團活動。在此,我首要感謝的是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NTUCJS)給予我這趟訪日機會,圓滿我想要前往日本了解農業的現況與發展,也完成我人生第二次旅日機會。此外,由衷感恩臺灣日本關係協會、日本國際合作中心(JICE)、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的一路協助,您們真的用心安排了這次九天的關東行程,隨行的留日工作人員您們也辛苦了,尤其是身兼翻譯員的陳女士、中村女士兩位大姐,感恩您們的付出。再者,謝謝領團老師輔仁大學何思慎教授,以及隨團人員中華經濟研究院莊淑君小姐,承蒙您們關照,讓我們學子能安穩地完成這趟旅程,也適時引導我們接觸日本在地的食品與文化。最後,感念陪著我一起完成這趟旅日行程的三位臺大同伴及另外26位來自臺灣各大學的夥伴,與您們一起訪日找到了我過往學習日語的盲點,同時提供我從人文社會層面認識日本的機會,讓我更加地喜愛日本文化與和食。

  這趟旅程確實是個不錯的契機,除了結合這三年在臺大園藝系的蔬菜學、果樹學、園產品處理學、加工學的背景知識,分析臺灣和日本食品業的發展優勢及挑戰,也修正了我對日本農政與飲食的刻板印象,更讓我開始思考自己未來就業與農業領域的配合,是否能盡心貢獻於臺灣的食品安全產銷鏈。綜觀臺灣農業現況及問題,臺日農業狀況相當類似,大多是小農老農為主,故除了原有盤商通路及農夫市集,營造高效率的産地儲運中心,或結合在地農會、休息站販售小農直銷專區的可能性;再者,我們在日本所見識日本農村活化、綠色旅遊的方法,配合食育政策讓都會區的消費者深入農莊,一方面減少農產品運銷的碳足跡,另一方面也能維持臺灣各地小農的少樣多量生產模式,也讓臺灣人更了解臺灣當季的作物與食材,用心守護著腳下的這片土地。最重要的是,建立消費者不再只選購「安い(便宜)」商品的觀念,應該為自身健康考慮購買「安全、安心」的臺灣農產品,真正地用行動支持友善農業栽培的生產者或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