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心得分享
單位:臺灣大學文學院日本研究中心
臺日文化交流教室(四) 參加心得
分享人:黃○政(朝顏國際區主管)  

  大多數人認為,旅行是心靈的出口,抑或是探索自我的索引。透過片倉佳史老師的觀點則是:「由內在精神延伸到外在世界的體現」。片倉老師以ㄧ個外文化者的角度來解析臺灣,而篇章與言談間洋溢之情,卻像是遊子盼鄉、愛鄉的情感。宛如渴望著將這片土地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介紹給尚未接觸與認識臺灣的日本同胞。

  累積了大量筆記與閱歷的片倉老師,十八年前來臺時並不懂中文,只靠著一股熱情與不間歇停息的筆記,刻畫著接觸異文化當下所有的疑問與期待。更透過一步步親身求解與記錄,去釐清、縮短臺日兩方固有文化上價值觀的差異與隔閡。

  再用史觀的角度,重新思量日本人眼中的臺灣與現實之落差,以及臺灣人自己所不知道的祖先事蹟。藉著寫作將二戰後缺漏的篇章,與臺灣在地文化信仰中深刻的生命力,捕捉出來呈現給大家。

  更期許政府相關單位,可以在古蹟的導覽與文宣投注更多心力。讓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我們,雖未能詳讀歷史,但在造訪古蹟時心生思古幽情之際,可以發掘先祖們的群像,以及這塊先民在土地上留下來的點點滴滴。(2015.12.8)
 
分享人:陳○叡(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二年級)  

  本次聆聽的演講是由文化工作者片倉佳史先生,談論其旅居台灣18年所累積的生活經驗。片倉先生以日本人的視角來觀察台灣,透過幽默風趣的口吻講述他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所見所聞。當然,我與其他人相同,對於他如此熱愛台灣感到驚訝不已。同時也很好奇,待在台灣這麼久難道不會覺得「無聊」嗎?但就如同片倉先生回答的一樣,台灣確實仍有許多令人讚嘆,且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地方。

  關於這次的演講其實我有許多心得,但總體而言有以下這兩點:

  (一)以日本人的視角來看台灣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長久浸染在特定的文化視野底下時,往往容易忽略掉事物本身最純粹的特質。台灣人如此,日本人亦是。當我們過於習慣這塊伴隨自己成長的土地時,就容易忘記這片土地所特有的人文之美。但片倉先生以日本人的視角重新審視台灣,他深入台灣的各個鄉鎮,對許多台灣民眾進行深度訪談,成為非常充實的常民素材。另外,片倉先生在這次的演講中也介紹了許多從日治時期遺留下的的建築,這些建築雖然帶有日本元素,但同時也融入了當地的文化,形成台灣特有建築風格。對我而言,能聽到日本人如此詳細地介紹著關於台灣的種種,是個非常難得的經驗。

  (二)重新反思台灣與日本的複雜關係 台灣與日本獨特的關係建立在兩國特有的歷史背景。台灣經歷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卻發展出與韓國不同的「親日情結」,片倉先生認為這與台灣人的民族性有很大的關聯。對於「親日」的定義,片倉先生提出了反思,他認為同樣是喜愛日本,但台灣與其他國家在「喜愛」的程度上卻有截然不同的深度。即使是日本這樣看似對道德帶有某種程度潔癖的國家,仍有其腐敗而需要改善的地方。就這點而言,台灣並非是盲目地喜愛日本,而是在瞭解日本好與壞的兩種面向之下,仍然與日本之間保有深刻的情誼,這點正是十分難得可貴的地方。

  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情結以國際政治的角度上來看其實是十分特殊的。儘管歷史上有著殖民的背景,但七十年後的今日卻仍發展出了「台日友好」這樣的關係,而台日兩國的友誼象徵,最明顯體現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以及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這兩場災難後兩國互相的災後救助。當然,這裡的災後救助不只是金錢上的援助,還有在情緒上,兩國人民彼此加油打氣。直到今日,台灣仍感念著日本在921時的即時救援,而日本也對台灣在震災時的援助表達感謝之意。希望這樣「台日友好」的未來光景,能像片倉先生對台灣的熱情一樣,未來也會一直持續下去。(2015.12.8)